从“心”出发!共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过去三年,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不同程度上加剧了中小学生的负面情绪。根据2023年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群体中有14.8%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如何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后疫情时代要破解的难题之一。
(资料图)
后疫情时代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近日,记者在九江市采访了解到,疫情期间部分学生居家学习时间较长,人际适应能力弱化,难以适应线上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度不高,自控能力降低。疫情焦虑叠加青春期生理发育突变期和心智发育高峰期,致使部分学生焦虑、惶恐、易怒等不良情绪加重。2023年初,随着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重新步入正轨,然而疫情期间造成的一些心理问题很难在短期内自然消失,学习环境的改变也容易导致原有心理问题加剧,或出现新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学生还因学习跟不上、调整不及时等原因,出现自闭、社交恐惧或障碍、电子产品或网络依赖、精神难以集中等情况,从而进一步加重焦虑和抑郁情绪。
据近期九江教科所对该市中小学生的专题调研结果显示,该市中小学生中有一定比例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其中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较多,主要原因包括家庭因素、青春期身心变化、学业负担过重等,在社交、情感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包括厌学、手机或网络成瘾、焦虑、抑郁,甚至轻生等。
其中,以九江市鹤湖学校为例,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该校部分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参与测验的1917名5年级至9年级学生中,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情况占比约为22%,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不自信、性格敏感、难以适应人际关系、自制力差等。值得重视的是,有部分学生出现了身体症状,如经常感到心慌、头痛、疲劳、失眠等,这主要与学生的性格和身体有关,体质较弱的容易出现身体症状。
九江多措并举推动破解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难题
九江市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先后印发《九江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强化行动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构建“家庭尽责、源头预防、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家校社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
九江市利用全省统一招聘、归雁计划等渠道积极引进心理健康教师,在满足正常教育教学情况下,优先招聘心理健康教师。目前,九江市各中小学校已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503人,兼职心理健康教师2383人;全面完成了市直中小学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组织全市10723名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能力培训。目前该市偏远地区、乡村地区中小学已基本开展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为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九江市推动各中小学校开好、开足特色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采取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训练等形式,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该市还成立了九江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面向社会公布心理咨询电话,免费为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干预服务。此外,九江市着力强化日常预警防控,构建“学校-年级-班级-寝室”四级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制定学生发生极端行为应急处置方案和建立寝室心理信息员制度。
构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需要家、校、社共同发力
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行动,九江市充分利用校外资源,邀请高校教授、专业心理咨询师等开展相关中小学生心理咨询辅导讲座。今年3月,九江市教育局联合江西日报社、快手平台共同发起“拥抱阳光 自主成长——中小学生心理护航公益讲座”,邀请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儿童智库专家宗春山等6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开展为期一周的线上讲座,累计数十万名学生家长在线观看,并积极与专家互动。
活动期间,作为本次公益讲座线上载体,江西日报快手号后台收到大量家长私信反馈,有的家长表示观看讲座后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智慧和亲子沟通技巧,有的家长列举自身情况寻求咨询和帮助,更多家长坦言自己因受各种因素限制,能够接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渠道很少,“希望官方可以加大宣传,推动此类公益讲座常态化开展,让我们这些家长有更多学习了解的机会”。九江市教育局局长何明表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要全社会关注,开展此类活动打通了心理咨询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资源瓶颈,形成了便捷有效的双向沟通。
有关专家表示,应高度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视作与德智体美劳教育同等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既涉及硬件建设——设立专门场所等,教育流程再造——在中小学教育中适当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还要有专业人才保障,仅靠学校力量难以达成。要积极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共同为中小学生构筑一道心理健康的“防火墙”。
记者手记
在传统育儿观念中,一些家长对自家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出现的种种怪异行为,往往简单贴上“娇气”“矫情”“叛逆”等标签,很多时候并不知道是孩子的心理健康出了问题,导致错过了最佳介入和治疗时间。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也存在不少偏见和误解,无形中增加了青少年寻求帮助的阻力。而家庭和社会对心理问题的不正视、不理解、不接纳,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目前,江西各地开展家、校、社合作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和力度仍然不够,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介入,发挥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强对全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支持,进一步创新思路,整合家、校、社三方资源,推出更多创新举措,帮助科学认识青少年心理变化,引导积极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减少校园悲剧的发生。
原标题:《从“心”出发!共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防火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