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青:人工智能催生跨文化交际新范式

来源: 2025-03-31 11:10:20
 

文/李淼

在人工智能(AI)加速重塑我们生活方式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安静的变革。传统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那些围绕语言差异、礼仪冲突与文化理解展开的沟通活动——如今正被机器算法、实时翻译与沉浸式体验重新定义。

AI是否会削弱跨文化交际中的“人化”能力?我们是否需要重构传统的跨交流范式,以适应人与机器共同参与的多元交际场景?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访谈了跨文化交际与传播研究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方青博士,共同探讨AI时代跨文化交际遭遇的冲击与可能。方青,新闻传播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和传播,年来在AI技术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方面有深入研究。方青副教授参与或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社科或教改项目,主编及参编多本国家级规划教材,曾荣获多项国家级和校级优秀教学荣誉。作为身处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大学老师,对技术变革对传统跨文化交际范式的冲击,以及对未来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的影响,方青副教授均有着敏锐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

从语言障碍到即时对话:AI创造的沟通“奇迹”

长期以来,语言是跨文化沟通中最明显的鸿沟。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往往需要借助昂贵、缓慢的人工翻译,才能进行基本交流。然而,方青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的崛起已经在悄然拆解这道屏障。

如今,在AI技术的“加持”下,语言转换的门槛正在迅速下降。尤其是在国际商务、旅游和学术交流中,AI翻译耳机、语音识别系统等工具为即时跨文化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方青副教授举例说,一位中国工程师只需佩戴AI耳机,便可与德国客户进行英语甚至德语技术交流,全程无需翻译人员协助。这种场景几年前还只能出现在科幻电影中,而现在正变得司空见惯。但方青副教授更关注的,并不是AI工具本身的炫酷,而是它对跨文化交际带来的结构转变:人们对于“语言不通”这件事的焦虑正在减弱,而沟通的边界正在被重新划定。

跨文化交际不仅仅是语言的直译,更重要的是文化逻辑的理解。不同文化对礼貌的定义、表达情绪的方式、处理冲突的策略都大不相同。正如方青副教授所说,语言是冰山上露出的一角,真正复杂的是水面之下的文化语境。

过去,人们往往需要通过长期的文化学、亲身体验,才能逐渐理解他者文化。而现在,只需一句提问,“去埃及商务谈判时该如何打招呼?”AI助手便能快速返回一组定制化建议,甚至包括禁忌手势和着装风格。

这种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激发了更多人迈出文化接触的第一步。它或许无法替代深层次的理解,但却在“破冰”阶段扮演了重要角色。

“语境失灵”:AI的另一面

当然,技术的每一次进步也伴随着新的问题。方青副教授并未回避AI带来的副作用,尤其是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的误读、偏差甚至伤害。

首先是文化语境的缺失。实时翻译、情境分析以及文化数据挖掘等技术手段确实让跨文化交际变得更高效。然而,这种“高效”背后隐藏着隐患。“AI在处理跨文化交际时,往往会忽略高语境文化中的隐含语义和非语言符号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境失灵’”方青副教授解释说,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根据信息由语境或编码表达的程度,将文化分为高语境和低语境。在高语境文化中,信息传递高度依赖背景知识、语境和情感暗示,而这些正是AI最难以理解的部分。例如,在中国文化中,一个简单的微信“撤回消息”动作,可能包含拒绝、试探甚至犹豫等多重情感意图,但AI无法准确捕捉这些细腻的语境差异。

更深层的挑战是偏见的技术化。由于大多数AI训练数据基于英文语料和西方文化逻辑,非西方文化的表达方式、礼貌惯甚至肤色往往在算法中被“误读”甚至“忽视”。方青副教授提醒,这种无意识的文化中心主义,在无声中加剧了文化不等。

此外,还有一个被忽视但关键的问题:人的弱化。当AI过度承担文化解释与对话功能时,人类主动学他者文化、发展同理心的能力会不会逐渐退化?方青副教授的担忧不是技术本身,而是技术替代了人类成长的某些空间。

虚拟现实与文化AI:新范式正在形成

尽管挑战重重,方青副教授并不悲观。相反,她将目光投向未来,提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预测:AI正催生一套全新的跨文化交际范式。

最显著的表现是沉浸式文化体验的兴起。在元宇宙、VR和AI技术结合下,人们不再只是“学”另一种文化,而是可以“生活”在其中。方青副教授称之为“交际的游戏化”,也是“文化理解的体验式转型”。

另一个新趋势是“文化智能助手”的个化发展。未来的AI翻译不仅传递语言,更懂得调整语气、策略与表达风格。例如,在面对日本客户时,系统自动加入更多敬语与间接说法;而在与巴西客户交谈时,则增加热情与情感色彩。这类“文化敏感型AI”将不再是翻译工具,而是交际助手。

更令人期待的是,AI或许将发展出“情感翻译”能力,不仅准确传达语义,也能翻译出背后的语境、情绪与意图。这将为深层次的文化互信打开通道,也让技术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桥梁。

AI时代,如何“更好地理解彼此”

方青副教授并不认为人工智能塑会成为跨文化交际的“救世主”,也没有妖魔化它为传统跨文化交际范式的“终结者”。她提出的是一种更复杂、更真实的图景: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它让我们走得更快,但是否能走得更,仍然取决于我们对“理解”的定义。在她看来,未来的跨文化交际不再是“人对人”或“人对机器”,而是“‘人+AI’对‘人+AI’”的协作场景。这需要人类不断更新自我认知边界,也需要技术不断学如何变得更“有人情味”,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只是互相听懂,而是能真正理解彼此。

作为一名注重跨文化交际前沿研究的大学教育工作者,方青副教授认为,“‘人+AI’对‘人+AI’”跨文化交际新范式的一项重大挑战在于人才的培养,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语言沟通和文化知识积累,成为一种综合人才素质,需要掌握在技术赋能场景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深度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要求人们具备文化敏感度、技术适应力以及解决跨文化问题的创新思维。”方青副教授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返回顶部